作者: 封侯书生
最近更新: 更新时间 2024-11-02 06:03:11
状态: 完结
字数: 9.36万字
阅读人数: 5.24万人在读
推荐指数:★★★★★
【内容简介】
大明洪武年间,普通农家四岁小孩朱七牛无意中获得了一个银铃铛,从此每晚做梦都会进入一个装满书的房间,这里有千字文、百家姓、四书五经、历代状元答卷汇总等等,靠着金手指和自己的不懈努力,他在十岁之前就成了状元郎,深受老朱、小朱、小小朱的喜爱,一跃成为了大明朝堂火遍天的新晋文官。某一天,他无意间发现梦中房间
【目录】
第1章 人求上进先读书
第2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
第3章 正是男儿读书时
第4章 吾家有子初长成
第5章 梦里不知天在水
第6章 十七人中最少年
第7章 丰年留客足鸡豚
第8章 长使英雄泪满襟
第9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
...
第10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2024-11-02 06:03:11
【原文摘录】
早已等在大门外的小毛孩子朱大牛、朱二牛……朱八牛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的爹、伯父、叔父回来,连忙上前拉住了大人的裤腿。
“爹,快回家,我们饿了。”
“是呀是呀,你们不回来,奶奶不让开饭。”
“今天奶奶去赶集,买了一斤豕肉,老香了。”
豕肉,即是猪肉。
为了避讳当今皇爷的‘朱’姓,百姓一般将猪叫做豕、豚、万里哼。
朱大虎、朱二虎、朱三虎、朱四虎一听有肉吃,脚步也不免快了些。
跟孩子们一样,他们也许久没见过荤腥了,馋得很。
老朱家这一代的兄弟共有四个,最大的朱大虎二十六岁,最小的朱四虎二十岁,都正值壮年,是干活的好手,在这个皇爷与民休息的大背景下,按理说老朱家不该这么缺肉。
可架不住他们能生啊。
自从十年前老大朱大虎率先成亲开始,后面三个兄弟陆续都成亲了。
然后就有了下一辈的朱大牛、朱二牛……朱八牛。
八个孩子!每天可想而知要吃掉多少粮食。
老朱家的日子自然就过得紧巴巴。
朱象作为孩子们的爷爷,那是痛并快乐着,一边心痛吃粮如流水,一边高兴开枝散叶。
朱象从好久之前就想攒钱买头牛了,可惜一直没能如愿,索性就给孙子孙女们取名大牛、二牛……八牛。
老两口和男人、孩子们上了桌子后,四个妯娌先把两大盆菜端上了桌,然后又抬上来了一个大号饭甑。
盛好饭,朱象率先夹了一筷子菜:“开饭吧。”
朱刘氏、二弟朱狮和儿子、儿媳、孙子、孙女这才也拿起筷子开始吃饭。
两道菜的其中一道是萝卜干炖肉,一斤豕肉全都放里面了。
孩子们自然是率先消灭这道菜。
可一斤肉又能吃多久?
大人们心照不宣的尝了两口,就默契的去吃另一道咸菜了,把肉食留给了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。
饭吃的差不多时,朱七牛的母亲赵兰忽然开口。
“爹,娘,二叔,七牛今年也四岁了,要不过几天送他去学堂试试?”
一听这话,正在吃饭的朱七牛抬起了头,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。
“爷爷、奶奶、二爷爷,我喜欢读书。”
三个妯娌全都怔了一下。
入学可是要花不少钱的。
以家里这条件……,花一点就少一点啊。
但三个妯娌都没有说话,把决定权交给了爹娘和二叔。
朱象沉吟了片刻:“老四家的,七牛才四岁,入学是不是早了点?”
—— 引自章节:第1章 人求上进先读书
大河村的私塾属于第三种情况。
私塾先生是个秀才,姓李,今年已经四五十岁了,几年前眼看科考无望,索性在村里开了个学堂,教书为生。
大河村因为前元战乱的关系,曾经的人口大量遗失,又有许多外地人在这里安家落户,因此姓氏比较杂,有朱、黄、李、陈、徐等等,其中李姓较多,有十几户。
李秀才就是李家人,朱七牛的二伯母三伯母是亲姐妹,也都是李家人,和李秀才是没出五服的堂兄妹。
有这层关系在,朱七牛的入学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,但束脩也不可能减免。
朱七牛年纪小,不懂这些人情往来。
吃过早饭后,小家伙就牵着妹妹、跟着六个哥哥姐姐出去玩儿了。
朱家这一代八个兄弟姐妹里,最小的朱八牛才两岁,话还说不太利索,最大的朱大牛也才九岁。
朱大牛曾经上了一段时间的学,因为学不下去就被家里人退学了,农忙的时候会帮着家里干点活,平时就负责带着弟弟妹妹们到处玩儿,也算是给大人分担了。
朱家在村子的东头,屋后面就是一座小山,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山脚下玩儿,爬树、荡秋千、捉迷藏之类的。
有时候闹别扭了,最大的朱大牛会‘蹭蹭蹭’爬上树,站在树干上往下吐口水。
每每这个时候,经常和朱大牛闹别扭的朱三牛就会因为年纪小、爬不上树而急的嗷嗷哭。
可见就算是孩童干仗,占据有利地形也是很重要的。
孩子们正玩儿着,天上不知从哪里忽然掉下来一个桃子,正好落在了朱七牛怀里。
“这个季节怎么会有桃子?”已经九岁的朱大牛多少知道些时令,‘蹭’的就从树上下来了,一脸好奇。
朱七牛才不管反季节不反季节,自从入冬以来,家里就没怎么见过新鲜蔬菜,更别提是水果了:“我们把它分着吃了?”
一听这话,就连最小的朱八牛都有些馋了:“吃桃桃。”
朱大牛咽了口口水:“好,分了,老七你先吃。”
朱七牛点点头,率先咬了一口,却没急着吃掉,而是将咬下来的桃肉递给了亲妹妹朱八牛。
朱八牛接过跟自己小手差不多大的桃肉,眉开眼笑,两只手抱着小口啃了起来,像一只小松鼠。
朱七牛又咬了一口桃肉,然后将桃子递给了朱大牛。
朱大牛最大,嘴巴也大,但是他并没有狠狠啃上一口,只是小小吃了一口,就又把桃子递给了朱二牛。
朱二牛也是小小啃了一口,复又把桃子递给了朱三牛。
如此递了一圈,八个兄弟姐妹愣是每个人吃到的桃肉都差不多。
这就是朱家的公平了。
—— 引自章节:第2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
朱七牛回忆了一下:“我梦到了一个大房间,那里有好多……。”
“好多什么?”
“李秀才每天上课时拿的那个东西叫做什么?”
“那是书。”
“对,是书,我梦到的大房间里就有好多书。”
赵兰十分高兴,暗暗想着,看来我家七牛真是读书的苗子呢,做梦都能梦到书。
穿好衣服,赵兰把朱七牛抱下了床。
“七牛真乖,待会儿就让你爹送你去私塾,昨天你爷爷已经和李秀才说好了,今天你就可以入学了。”
一听可以上学,朱七牛立刻把梦的事儿抛到了一边。
洗过脸,朱七牛兴致勃勃的冲进大堂吃了两个杂面馍和一点咸菜,就要拉着朱四虎去私塾。
正在吃饭的朱四虎哭笑不得,只能把杂面馍抓在了手里,一边走一边吃。
到了私塾,朱四虎跟李秀才客气了一番,又叮嘱了朱七牛几句,就独自离开了。
朱七牛并不是离开父母就嗷嗷哭的孩子,以前也曾跑到私塾窗外蹭过几节听不太懂的课,因此并不紧张。
李秀才跟他也是老熟人了,带着他来到了丁室。
丁室是李秀才设立的甲乙丙丁四室之一,教的是写字,收的也都是十岁以下的孩子。
丙室教的是三字经、千字文等启蒙读物,兼以临摹字帖,丁室的孩子学的差不多了就会搬过来。
光是这两个班室的进阶,就已经难倒大多数孩子了。
像朱大牛、朱三牛、朱四牛就是上了一段学后,压根就没学会几个字,因此被家里退学了,连丙室的门都没进过。
而朱二牛嘛,因为从小喜欢睡觉,有上树摘果子、结果睡着掉下来的光荣历史,因此直接被断定为朱大牛之后的憨憨小孩儿二号,干脆就没入学过。
用家里的话说,这样比较省钱。
乙室教的是四书五经、吟诗作对,丙室的孩子学的差不多了就会搬过来。
目前大河村只有四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在这个班室读书,也算得上是大浪淘沙了。
甲室教的是杂文、古文、策论,最后则会教作文,乙室的学生在掌握相当部分的经典之后才会来这里。
李秀才好歹也是个秀才,有免丁粮、食廪等特权,如果能在他的甲室毕业,科考中获得童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。
如果教出来的学生获得功名,李秀才的名声会更好,更得家长信任。
只可惜,目前李秀才的私塾甲室已经空了三年,之前曾在这里就读过的学生也没有出过一个童生。
就……挺尴尬的。
李秀才是私塾里唯一的先生,不可能专门留在某一个班室,将朱七牛带到丁室,随手在沙盘上写了几个字给他模仿,就又去了丙室。
—— 引自章节:第3章 正是男儿读书时
朱七牛没有参与进去,独自一人拿着根棍子在院子泥土地上写写画画。
朱狮平日里不怎么参与家里的务农,而是以上山采摘草药为生,眼下万物还没开始生发,山上也大多光秃秃的,他也就闲了下来。
在朱七牛旁边看了一会儿,朱狮夸赞道:“大、明、朱、七、牛、天、地、人,七牛可以呀,上学第一天就学会这么多字了?”
朱狮并没有上过学,但早年间曾在一个药铺当过一段时间学徒,跟着药铺掌柜、大夫学了些字,因此能够认得这些字。
受到二爷爷夸奖,朱七牛眉开眼笑:“二爷爷,我厉不厉害?”
朱狮慈祥笑着:“厉害的很呢。”
朱七牛这下更加高兴,语气带着几分炫耀:“我今天还学了别的。”
“哦?还学了什么?”
“是隔壁丙室的孩子背的书,我在旁边听了一会儿,记下了几段。”
朱狮知道李秀才的学堂分了四个班室,而朱七牛是新生,所在的班室肯定比其它三个低:“你学会其它班室的东西了?这么厉害!”
“是啊,你听我背给你听,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。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闰余成岁,律吕调阳。云腾致雨,露结为霜。金生丽水,玉出昆冈。剑号巨阙,珠称夜光。果珍李柰,菜重芥姜。海咸河淡,鳞潜羽翔。龙师火帝,鸟官人皇。”
“哟,看来咱们七牛真是读书的苗子,这书背的真好听。”大伯母小朱刘氏从堂屋里出来了,乐呵呵说道。
赵兰昨天说是小时候读不进去书,只是为了不让其她不识字的妯娌难堪,实际上她还是有些才学的,一听就知道这是千字文的头几句,也很是欣喜:
“七牛进学后是在丁室,一般丁室学生学会几百个字后才会被李先生挪去丙室,然后才会学习这千字文,没想到咱们七牛直接提前会背了这么多。”
一听这话,家里人都高兴得很。
哪怕是朱七牛的三位伯母。
虽说朱七牛不是他们的儿子,却也是他们的侄子,都是她们看着长起来的,见他聪明,心里跟喝了蜜似的。
不一会儿,朱象带着四个儿子扛着农具回来了。
性格颇有些豪爽的朱二虎媳妇、大朱李氏喳喳哇哇就把朱七牛的神童壮举讲给了男人们听,朱象和朱家四虎顿觉一天的劳累都消除了。
“好哇,咱们老朱家也要出一个读书人了。”
“是啊,七牛,以后要更加好好读书。”
“等你正式挪到丙室去,三伯非得去山上弄点野味来让你解解馋。”
—— 引自章节:第4章 吾家有子初长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