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(清)吴趼人
最近更新: 更新时间 2024-10-25 07:55:26
状态: 连载
字数: 11.05万字
阅读人数: 2.37万人在读
推荐指数:★★★
【内容简介】
《恨海》,晚清言情小说,作者吴趼人。小说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置于庚子事变的大背景之中,在描写他们劳燕分飞的离乱经历的同时,还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、生灵涂炭的历史画面,从而使他们的个人悲剧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。《劫余灰》,晚清言情小说,作者吴趼人。小说是一部家庭伦理悲剧,以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为背景,描写了一对青年情侶的惨痛遭遇,是对罪恶社会的血泪控诉。作品情节曲折,故事生动,在口语运用和风俗
【目录】
第一回
第二回
第三回
第四回
第五回
第六回
...
第七回2024-10-25 07:55:26
【原文摘录】
我提起笔来,要叙一段故事。未下笔之先,先把这件事从头至尾想了一遍。这段故事叙将出来,可以叫得做写情小说。我素常立过一个议论,说人之有情,系与生俱来,未解人事以前,便有了情。大抵婴儿一啼一笑都是情,并不是那俗人说的“情窦初开”那个“情”字。要知俗人说的情,单知道儿女私情是情;我说那与生俱来的情,是说先天种在心里,将来长大没有一处用不着这个“情”字。但看他如何施展罢了。对于君国施展起来便是忠,对于父母施展起来便是孝,对於子女施展起来便是慈,对于朋友施展起来便是义。可见忠孝大节无不是从“情”字生出来的。至於这儿女之情只可叫做痴。更有那不必用情、不应用情,他却浪用其情的,那个只可叫做魔。还有一说,前人说的那守节之妇—心如槁木死灰如枯井之无澜,绝不动情的了,我说并不然,他那绝不动情之处,正是第一情长之处。俗人但知儿女之情是情,未免把这个“情”字看的太轻了。①1并且有许多写情小说,竟然不是写情,是在那里写魔;写了魔还要说是写情,真是笔端罪过。②2我今叙这一段故事,虽未便先叙明是那一种情,却是断不犯这写魔的罪过。要知端详,且观正传。
却说光绪庚子那年,拳匪扰乱北方,后来闹到联军入京,两宫西狩,大小官员被辱的,也不知凡几。内中单表一个人,姓陈,名棨,表字戟临,广东南海人。两榜出身,用了主事,分在工部学习,接了家眷来京居住。夫人李氏,所生二子:大的名祥,表字伯和;小的名瑞,表字仲蔼。在南横街租了一所住宅安顿。恰好他一位中表亲戚,从苏州原籍接了家眷来京,一时寻不着房子。戟临本来嫌房子太大,便分租两间与他,大家同院居住。他那亲戚姓王,名道,表字乐天。妻子蒋氏,所生只有一女,小名娟娟。王乐天是个内阁中书,与陈戟临一般的都未曾补缺。京官清苦,长安居不易,戟临住了北院的五间房子,西院三间,王乐天住了,还有东院三间空着,一般的要出房钱,未免犯不着,因把召赁的条子贴了出去。过了几时,便有一个人来问,要赁房子。戟临便招呼他看过,问起姓名,那人道:“姓张,名皋,字鹤亭,广东香山人。”戟临见是同乡,更是喜欢。议定了租金,鹤亭便择日搬了进来。他也只得一妻一女:妻子白氏,女名棣华。这是辛卯壬辰年间的事。
—— 引自章节:第一回
却说伯和一骨碌坐了起来,棣华暗吃一惊:他起来做什么?他叫我睡虽是好意,却不要因我不睡,强来相干,那就不成话了。只听得他说道:“姊姊睡罢!不要熬坏了身子,明天还要动身呢。”棣华低声道:“贤弟请睡罢!病才好了,不要又着了凉!我困了,自然要睡的。”伯和也不答话,把夹被窝推过一边,俯身取鞋子穿上,走下地来,方才说道:“我仍旧到外面打盹去,姊姊请安睡罢!”说罢,出去了。①13棣华暗想:我们还是小时候同过顽笑,这会隔别五六年不见了,难得他这等怜惜我,自己病还没有大好,倒说怕我熬坏,避了出去。他这个病,是为回避我在外面打盹熬出来的,今夜岂可再去累他?欲待叫时,又羞于出口;欲待不叫,于心又不忍。便站起来,轻轻把白氏推了一推,叫道:“母亲醒醒!”②14白氏惊醒,问是甚事。棣华低头不语。白氏笑道:“什么事?叫醒我,又没有话说。”一面坐了起来,又问什么事。棣华只是低着头,一言不发。白氏甚是疑心,一回头,看见伯和不在炕上,便问那里去了。棣华向外间一指,眼边不觉一红。③15白氏正要下地,只见伯和走了进来,说道:“我在这里,姊姊总不肯睡,所以我仍回避出去。”白氏抢着道:“这又何必!现在我们是逃难的时候,那里还论得许多规矩?贤侄快睡了,女儿快过来,靠我这边躺下。谁病了都不好呀!”伯和拿眼望着棣华,棣华只是低着头。白氏道:“贤侄先睡下罢,我会叫他睡的。”伯和便上炕去睡了。白氏伸手把棣华拉到炕沿上道:“睡罢,不要累得人家不安。”棣华还只低着头,坐在炕沿上。白氏催了几次,方才盘起腿到炕上,和衣躺下。心中暗想:我若是不睡,便连母亲也累得不能睡了。只是这嫌疑之际,令人十分难过。倘是先成了亲再同走倒也罢了。此刻被礼法所限,连他的病体如何也不能亲口问一声,倒累他体贴我起来。我若是不睡,岂不是辜负了他一番好意?①16又想到尚未成婚的夫妻,怎么同在一个炕上睡起来?想到这里,未免如芒在背。几次要坐起来,又怕累得伯和不安,只得勉强躺着。一夜想这个,想那个,何尝睡得着。
—— 引自章节:第二回
却说伯和被这一群人卷地而来的冲散了,既不见了车辆,又不见了李富,又不知端的为了什么事这般慌张。问问那逃走的人,也都莫名其妙,只不过看见人走也走就是了。①31乱走了一阵,慢慢地散开了。伯和循着旧路,要寻那车辆。及至寻至原处,天已黑了,过往的车影儿也没了,大约这个时候都投了店了。只得就在近村店里去打听,又都没有,十分心急。时候又夜了,没奈可,只得也投了客店,胡乱过了一夜。
到了次日,天色黎明便起来,到各处去寻访,问了几家村店,都回说不知。暗想:莫非已经往前面去了?②32只得望南缓步行去,心中十分张皇,不知怎样才好,总不得一个主意。甚至连那李富都杳无下落,身边束了几十两银子,到了此时,转嫌累赘沉重,行走不便。心神无主的顺步乱行,遇见有村落的地方便去访问,总是毫无信息。行行去去,走到一个所在,远远的望见有一所高大房子。留心走近去看时,房子那边停着一串火车,那车头上还在那里冒烟。心中暗暗欢喜:莫非他们已经上了火车了?急急的望前而行,打从一片田上要越过去。正在低头之际,忽听得迎面一声叱喝。抬头看时,远远的站着一个洋兵,手执洋枪,许多洋人在铁路上作工。原来这里是落垡车站,洋人借了火车运兵进京,走到此处,铁轨被拳匪弄坏了一段,洋兵在那里收拾。伯和不知就里,前去观看,顺便要探访白氏母女消息,却被这个守路洋兵喝住。伯和不免一呆,便立住了脚。洋兵见他立定,便拿枪对着他要打。吓得伯和翻身就走。那洋兵从后追来,伯和舍命狂奔,方才得脱。①33心中愈觉凄惶,正不知白氏、棣华是否被洋兵杀害。投到一家店里打尖,顺便访问消息。此时已经过午,不是打尖时候,故店中人甚少。伯和便向店小二访问,小二顺口答道:“今天晌午时候,是有一辆车坐了两个娘儿们,到这里打尖来,说是要赶到卫里的。”伯和信以为真,因又问道:“我是昨天走散了的,此刻要雇一辆车到卫里去,不知可有雇处?”小二道:“这里小地方,没有车子。就有一两家车店,这两天来往的人多,早就雇空了。老爷要雇,还得赶上半站,到了杨村,凭你要雇车子也有,牲口也有。”伯和听了,吃过了两张烙饼,即便起身。走到晚上,不得到杨村,便在一个小村落觅了一家野店,歇了一宿。次日早起,赶到了杨村,已是中午时候。打过了尖,便雇一匹驴子骑上,加上一鞭,赶到西沽时,日已平西。早有车店接应,下得驴,歇了一宿。
—— 引自章节:第三回
—— 引自章节:第四回